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通常所说的人参是指其干燥根。人参的茎、叶、花、果实也可药用或作为医药和保健品原料。
人参从远古即被发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人参最早起源于太行山脉,由于过度采挖及资源的破坏,在明清时代已告绝迹。长白山脉人参的出现稍迟于太行山脉,距今约1700多年。唐代以后长白山人参便成为向中原进贡的珍品。
人参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西晋末年,距今已有1660年。朝鲜人参栽培正式记载于公元1567-1608年,晚于我国500多年。日本于公元1742年才开始人参栽培,晚于我国600多年。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李肪等辑成的类书《太平御览》,引书浩博,保存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其中涉及人参的部分,属于神话般的内容有:《春秋运斗枢》曰: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摇光”,也称“瑶光”,为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其他六颗星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相应,北斗星中摇光星的光辉到达大地,才有人参生长;如果大川大山不能正常发挥效能,摇光星不能正常发光,人参便不能生长。这些记载,把人参及其生长环境条件加以神秘化,使之与上天之灵光灵气发生了联系。
三国时代魏国张揖撰的《广雅》,广泛收集古代的词汇和训估资料,谓“参,地精,人参也”。当时把人参看成是地之精灵。到梁代,对人参的传说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故事。唐代史学家姚思廉编著的《梁书》中,记载了南朝时期的隐士阮孝绪在深山中为母搜寻人参治疗急病的故事:“阮孝绪母王氏,急有疾,合药需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逢。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忽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这是所能见到的古代最生动的人参故事。鹿与参,都是人们心目中吉祥之物,二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仙境中的神话,使阮孝绪的孝心得到了口报,终于采到了真正的生长在幽险环境中的鲜人参,因而使阮母的急病很快痊愈。人参的神奇疗效及其重要作用,在故事里也得到完美的展现。 《太平御览》中还有另外两则神话。其一为《异苑》,曰“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烨,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将是掘伤,所以呻也”。其二为《广五行记》,曰"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两则故事都把人参同有血、有肉、有知觉的人体联系在一起,它能呻、能呼、能啼,生长在深深的土壤里,通过挖掘可以获得,但切勿致伤,即使是弄伤头发,人参也要发出痛苦的反应。 《广五行记》中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人参的"释名"项下曾有转述,同时阐发了"得地之精灵,故有十精、地精之名"的观点。看来李氏对人参的神秘感以及古代的许多传说还是认同的。李时珍还强调“参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己神草”。同时引用《礼斗威仪》中的观点:“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对《春秋运斗枢》的天地相应产生人参的说法,李氏似乎表示赞同。并以之为据而强调:“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在我国应用人参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们已经了解到:人参生长习性之一是在不利条件下可以长期休眠。人参根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能长达几百年,曾有五百年参龄的人参出土;典型的人参根,其外形具有人体形态的特征。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这些奇特生命现象,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人参植株的茎、叶、花、果实都有十分显著的植物学特征,对生长条件要求特殊而严格。这种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区域特别狭小,资源稀少,在人类无止境的索求中,它便显得更加珍贵。关于人参的美丽传说,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及至现代,还有以人参为主题的戏曲。歌舞、电影出现。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也代表了我国人民对一珍稀植物的热爱。
主办单位: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 / 指导单位:中国药文化研究会
运营维护:
微信公众号
证书查询